热点点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系介绍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来源/作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浏览次数:9947 发布时间:2021-06-14

一、学院概况

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立足于新疆生物资源的地域特色,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已建成学科发展优势明显、办学理念鲜明的理工兼容学院。针对新疆特色生物资源及新疆经济社会行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保护、功能基因挖掘及开发利用,农、畜产品深加工,新疆重大疾病诊断、预防及治疗等,研究成果丰硕,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大批研究人员及专业技术人才。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自治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当前,学院正以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向建设新世纪研究教学型学院稳步迈进。

二、学科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为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生物工程食品工程和生物医药工程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正式编制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86人(教授15人、副教授38人、讲师33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6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天山英才2人。引进自治区天山学者3人。

四、实验室建设

学院获批生物学自治区重点学科生物工程自治区战略新兴重点专业;建立了多个教学科研平台,包括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新疆生物资源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自治区骆驼工程技术中心以及3个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和24个本科专业实习基地。

、科学科研成果

近三年来,学院获批各类科研项目107项,经费4512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获批经费2301万元。发表论文近362篇,其中三区及以上135篇。近三年获得省部级奖项14项,其中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近三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受理发明专利9项。学院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贝勒医学院、奥克兰理工大学、缅因州州立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农业大学、奥什技术大学、新西伯利亚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生培养与就业

根据生物学科和食品学科的特点以及学院理工兼容的优势,学院坚持因材施教,突出思想道德、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思想道德方面,强调政治素质和民族团结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在专业素质方面,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扎实掌握;在创新能力方面,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训等课外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终培养适应生物学科和食品学科及相关行业发展需要的政治思想过硬、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各民族专业人才,能胜任生物和食品产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及管理等方面工作。近三年,学院本科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基础和高等教育、农业科技、医疗卫生、医学检验及基层管理等行业,就业率均高于90%升学率高于21.52%,为国家和自治区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招生咨询电话:

0991-8582729

八、招生咨询群:

QQ150694592

 


生物工程专业简介

新疆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是原新疆学院与原新疆工学院合并后,于2001年更名为生物工程专业,2002年正式招收本科生。本专业隶属于新疆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2017年,生物工程专业获批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专业战略新兴专业,2020年1月,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生物产业,立足新疆经济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理化基础、生物学及相关方向的基本知识以及生物加工过程流程与工程设计,具备生物过程研发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生物制造、生物制药、食品、环境等相关生物工程领域从事生产管理、工程设计、产品研发等工作,具有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具备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

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工理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等专业基础理论及实验课,以及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发酵工程 化工原理、工厂设计与CAD、酿造酒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目前在校生人数380人,现有专任教师35名,其中教授5人、 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24人(占专任教师71%),45岁以下青年教师12人(占专任教师35%)。引进“天山学者”1名。生物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江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学缘结构合理,70%以上具有工程专业背景,能够适应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任务,符合专业特色的要求。生物工程专业近五年平均升学(考取研究生)率为21.18%。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积累,新疆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已形成以工业应用微生物为主要对象,在微生物现代育种技术、农产品生物工程育种、生物医药、生物分离工程生产技术及应用、发酵自动化控制技术等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优势,为新疆及内地部分省市地区企业、科研院所输送了大批优秀生物工程专业人才。



生物科学专业介绍

本专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生物产业,立足新疆经济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数据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归纳与总结、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等基本能力,能够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专业课程设置包括理学专业的通识必修课程、学科通修必修课程、专业发展必修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本专业学科通修必修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A)、生物化学(B)、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A)、遗传学(B)、细胞生物学(A)、细胞生物学(B)、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发展必修课程有:生物统计学、生态学、动物生理学、进化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基因工程(专创)、生物信息学。

毕业生在生物、医药、食品、农业、林业、牧业、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相关事业单位从事高新技术开发、产品应用研究、生产技术管理和检测、检疫、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同时也在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继续深造,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近4年平均升学率达到21.52%,平均就业率达到88%以上。

专任教师43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4人,博士学位占比81.4%,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率100%。现有教育部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新疆生物资源基因工程科技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瓜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子育种实验室,科技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是全国高校生物学野外实习联盟单位。

本专业依托生物学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等学科平台,形成了本-硕-博-博士后完整的培养模式、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和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新疆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立于1985年,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在岗专任教师13人,高级职称7人,具有博士学位达69%,建有2个自治区级产学研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本专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掌握良好的数理基础,较系统的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及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教育、研究、进出口、卫生监督、安全管理等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食品销售、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多领域适应能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能够服务新疆经济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从事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能解决复杂食品科学与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以及能够继续深造发展的研究人才。

本学科围绕新疆特有的自然资源,分设三个研究方向(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食品安全、食品功效与产业化),主要培养食品产业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向的专业人员,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近5年平均升学率达到11%以上,平均就业率(不含升学率)达到81%以上。

主干课程(专业课)包括,1、学科通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等课程;2、专业发展核心课程:食品技术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专业英语、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与CAD、食品营养学、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学等课程。

要求五年以上的毕业生:能够适应独立/团队的工作环境,在技术、科研等岗位承担复杂工程和研究问题;能够完成深造,承担教育、研究等工作,在多学科环境下完成有效沟通和项目管理;能够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终身学习,可拓展专业和相关领域的实施,表现出担当和进步。